|
|||||||||
![]() |
|
|
|
||||||
|
|
|
|||||||
|
|
|
2010世足賽官方網 | FIFA國際足球總會 | adidas foolball 網 | BBC World Cup 2010 |
運動彩券世界盃專欄 | World Cup Blog | Sky Sports | 2010世足看年代 |
NOWNEWS世足賽專欄 | Yahoo世足賽專欄 | 新浪世足賽專欄 | 7M體育世足賽專欄 |
FIFA與世界盃
FIFA 成立
國際足球總會( The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 簡寫成FIFA )成立於1904年5月21日,總部設在法國巴黎。成立之初只有7個成員,分別是法國、比利時、丹麥、荷蘭、西班牙、瑞典及瑞士。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國際足球運動幾乎陷於停頓。1920年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奧運會中,參加足球比賽的國家紛紛提議由國際足球總會單獨舉辦國際性足球比賽的構想,獲得國際足球總會認同,並且隨即在當年公布舉辦國際比賽的計畫。
世界盃的舉辦
整個世界盃足球賽得以實現,完全是由國際足球總會第3任會長Jules Rimet大力奔走促成的,他也因此被稱為「世界盃足球賽之父」,象徵冠軍的獎盃也稱為「雷米特盃」( Jules Rimet Cup )。雷米特看到足球在奧運會中受到歡迎的程度,又看到現代奧運會已經逐漸受到重視,因此在他心中興起一定要將足球也推向全世界的熱誠。他接任時正是足球運動最低潮的時期,會員只剩20個,足球發源地英倫三島、巴西、烏拉圭等幾個足球最具歷史和實力的國家,都退出國際足球總會,少了這些國家,足球要推向全世界無異緣木求魚。
1928年5月,國際足球總會年度大會,雷米特親自提出舉辦世界盃足球賽的提案,立刻獲得熱烈支持,並且有匈牙利、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和烏拉圭等6個國家提出舉辦的申請。烏拉圭是1924年和1928年兩屆奧運會金牌得主,且在1930年正是該國獨立100週年,因此獲得主辦權,第一屆世界盃足球賽,就定在1930年的7月舉行。
由於烏拉圭位處偏遠的南美洲,那時歐洲國家正逢景氣蕭條,對於遠渡重洋到烏拉圭比賽的意願不高,因此在比賽開賽前兩個月,都還沒有歐洲國家報名。法國籍的雷米特只得親自向歐洲國家遊說,最後還是只有4隊前往烏拉圭參加比賽,分別是法國、比利時、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其餘都是南美洲國家8隊,以及離南美不遠的美國隊,總共13隊成為第一屆世界盃足球賽的主角。
這個成立之初只有7個會員的國際組織,經過多年的努力,在位33年的雷米特是最大的推手,他卸任時會員已經有85個。受到傳播媒體及科技的發達所賜,世界盃足球賽一屆比一屆成功盛大,到現在已經成為與奧運會相當的國際最大賽事。國際足球總會的會員,現在已經有204個,比國際奧會還多。報名參加2002年世界盃資格賽的共有193個會員,晉級32強決賽的隊伍更是成為國際媒體的寵兒。雖然參加世界盃足球賽的會員多達193個,但是回顧過去16屆世界盃的歷史,奪冠的仍僅限於歐洲和南美國家,得過冠軍的也只有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德國、意大利、法國和英格蘭這7個國家。
世界盃足球賽從第一屆開始,到原本預賽第4屆的1942年,因為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中止了12年,一直到1950年才又恢復舉行。世界盃足球賽的獎盃,在第一屆舉行時,由法國的雕塑家LaFleur製作了一座底座鑲著寶石,上面一具勝利女神伸展雙臂的純金獎盃。由於價值不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將獎盃藏在意大利。1966年世界盃期間,公開展示這座獎盃,結果卻被竊賊所偷,失蹤許久之後,終於在一處垃圾箱內找到被丟棄的獎盃。
新式雷米特盃和其他獎項
世界盃用球
本屆用球
各國戰力分析
南非 |
阿根廷 |
英格蘭 |
德國 |
荷蘭 |
義大利 |
巴西 |
西班牙 |
墨西哥 |
尼日利亞 |
美國 |
澳大利亞 |
丹麥 |
巴拉圭 |
朝鮮 |
瑞士 |
烏拉圭 |
韓國 |
阿爾及利亞 |
塞爾維亞 |
日本 |
紐西蘭 |
象牙海岸 |
宏都拉斯 |
法國 |
希臘 |
斯洛維尼亞 |
加納 |
喀麥隆 |
斯洛伐克 |
葡萄牙 |
智利 |
比賽常見情形
犯規
|
越位 |
所謂越位,是指進攻球員向位於對方半場的己方無球隊員傳球的一瞬間,這個無球球員與對方端線之間的場地內僅有一名防守隊員(通常為門將)。是否越位,決定於踢球的一瞬間,同隊球員是否預先就處於「越位」位置。如果踢球者在觸球的一瞬間,隊友未處於越位位置,而是球在空中或在接球時才跑到越位位置,不屬越位。球踢出後才從越位位置跑向不越位的位置接球,仍屬越位。是否判罰越位,要看越位隊員在越位位置上是否干擾或企圖獲得利益,有則判越位,無則不判,主審將視臨場情況判斷,所以有時巡邊員搖旗示意越位,但主裁判並不判罰越位。越位是足球比賽中一項特殊規定,比賽雙方都可利用這一規定形成一種特殊的戰術。防守一方在防守中使用造越位戰術,可使攻方進攻瓦解;進攻一方使用反越位戰術,可使進攻成功。 ◎越位陷阱(offside trap) 越位陷阱是一種防守戰術。當一名攻方球員在前場準備迎接隊友傳球,防守球員會在持球者起腳傳球之前向前移動,使準備接球的攻方球員位置位於防守線之前,構成越位。越位陷阱被批評為使球賽內容更加無聊,同時也具備一定的風險,因為所有防守球員必須同時向前移動,如果設陷失敗,攻方球員將可如入無人之境,直搗禁區。2003年修改越位規則之後,裁判將不再針對未得利的攻方球員吹判越位,更增加製造越位陷阱的風險。 |
鏟球 |
足球比賽中,常常為了防守和進攻目的而鏟球。對鏟球的判罰原則是:凡是先鏟到球,沒有附加動作而使對方摔倒,為不犯規;反之,先鏟到對方,再觸到球,則判為犯規。 ◎合法衝撞(fair charge) 在足球比賽中允許隊員有合理衝撞。合理衝撞是指球在雙方控制範圍內和在機會均等的情況下,用肩部做力量適當的和不帶危險性的衝撞動作。 合理衝撞的目的在於爭球;球必須在雙方控制範圍之內;衝撞時必須以肩以下、肘關節以上的體側部位去衝撞對方的相同部位;衝撞力量要適當,不得猛烈和帶有危險性;衝撞時手臂不得伸展。符合以上條件即為合理衝撞。否則,就要判罰衝撞者犯規。 |
|
處罰
|
黃牌
|
當一名球員在比賽中犯規,裁判會對犯規球員出示黃牌作出警告,警告亦被稱為記名(booking)。 被黃牌警告的球員仍可繼續比賽,但當接受第二次警告時便會被逐離場。裁判會先出示第二面黃牌,再出示紅牌,被罰球員將不能繼續進行餘下的賽事。球隊也不能用替補球員遞補,球隊需在缺人下繼續比賽。 ◎球員在不限於以下情況下皆會遭受黃牌警告: 1. 缺乏運動精神行為; 2. 以口頭或動作對球證的判決持異議; 3. 持續不斷地違犯則或惡意犯規; 4. 阻礙球賽進行; 5. 拒絕遵守規定守方與角球或自由球發球點的指定距離; 6. 未經裁判許可進入或重新進入比賽場區; 7. 未經裁判許可離開比賽場區; 8. 故意拖延比賽時間。 |
紅牌
|
球員嚴重犯規,裁判會舉起紅牌命令球員離場。在此情況下,被罰球員將不能繼續進行餘下的賽事。球隊也不能用替補球員遞補,需在缺人下繼續比賽。而且根據犯規情節的嚴重程度被禁賽一場或一場以上。 ◎球員在不限於以下情況下皆會受到離場處分。 1. 第二次被出示黃牌 2. 嚴重犯規,包括從後攔截而危及對方球員安全。 3. 兇暴行為 4. 向對方球員或其他人士吐口水 5. 蓄意手球引致對方一個進球或一個明顯的進球機會被破壞 6. 當一名球員正向著球門推進,並構成一個明顯的進球機會時受到對方球員蓄意犯規所破壞,而該犯規應被判罰一個直接自由球或罰球 7. 用攻擊性、侮辱性或辱罵性的言語 8. 禁區內故意手球若在比賽結束前,一方球隊先有五名球員被出示紅牌,比賽會立即宣判結束,並判該方球隊0:3落敗 |
|
發球 |
自由球 |
自由球有直接自由球及間接自由球。踢直接自由球及間接自由球時,球必須靜止。踢自由球的球員,在球觸及另一球員之前,不可第二次觸球。 ◎直接自由球如果直接自由球直接踢進對方球門,算進球。如果直接自由球直接踢進己方球門,由對方踢角球。 |
角球 |
球被守方隊員踢出或觸出本方端線時,判由對方踢角球。罰角球時,在離球出界較近的角球區執行。球必須整體全部置於角球區內。踢角球時不得移動角旗桿,防守隊員距球不得少於9.15公尺。角球可直接射門得分。 |
|
球門球
|
進攻隊員將球踢出或觸出對方端線,判由防守一方踢球門球恢復比賽。守門員或其他隊員均可踢球門球。踢球門球必須把球直接踢出罰球區,比賽方為開始。否則,應重踢。守門員不得將球接入手中後再踢入比賽。 踢球門球時對方隊員在球被踢出罰球區前都應站在罰球區外。踢球門球的隊員將球踢出罰球區後,不得在球未經其他隊員踢或觸及前再次觸球。否則應判由對方隊員在犯規發生的地點踢間接自由球。 |
|
罰球
|
罰球點距球門正中端線11公尺(12碼)。踢球時除主罰隊員和對方守門員外,其他隊員均應在場內該罰球區外,至少距罰球點9.15公尺。守門員在球未被踢出前,必須站在兩門柱之間的球門線上,兩腳不得移動。主罰隊員必須將球向前踢出,在未經其他隊員踢或觸及前不得再次觸球。當球滾動至球的圓周距離時,比賽即為恢復。罰球可直接射門得分。 ◎PK大賽 在單敗淘汰賽制中,或者事先決定每場都要定輸贏的比賽中,如果兩隊在延長賽後還是平手,就要由兩隊輪流各踢五球決勝負。若踢平,則從第六人起,兩隊輪流一人對一人踢球,直到一隊較另一隊踢球次數相等,而進球多一球時為止。 |
|
帽子戲法(hat trick) |
足球比數往往都是1、2分,但一場足球賽中個人能進三球或三球以上者,都稱為「帽子戲法」,在國際間慣以「HAT TRICK」形容,成了足球的專用語。 有一種說法稱帽子戲法源自於板球,當板球投手以三球把對方三振時,都會被賞一頂帽子,後來足球界就把這個名詞引用到進球數超過三個以上的球員為大玩帽子戲法。 另外一種說法,是源自於童話故事,描述一名製帽匠,能以帽子變出各種戲法,所以板球界就引用這個名詞,而足球界認為,能在一場球賽中個人進三球是很神奇的事,如同魔術師從帽子中變出各種寶物的戲法般的神奇。 |
|
傷停時間(injury time) |
裁判負責掌握每場球賽的進行時間,得在正規時間外補足因球員替補、受傷或任何活動所損失的時間,一般稱為「傷停時間」(injury time或stoppage time),時間長短由主裁判全權決定 |
世界盃紀錄
國際足總和阿迪達斯公司在開普敦共同發佈2010年南非世界盃官方比賽用球 JABULANI。—這一款由阿迪達斯定身打造、八塊特殊材料完美拼成的「史上最圓」皮球,擁有極佳的飛行穩定性以及掌控感覺,德國名宿碧根鮑華上臺發佈了這一款皮球。
阿迪達斯邀請球員們參與這款足球的性能測試,並給出足球的評價。受到了如潮的好評:巴拉克評價道,「簡直太完美了!他似乎知道我要往哪個方向去」;巴西核心卡卡則認為,「我已經迫不及待的想在世界盃上感受這個皮球,我只能用偉大來形容它」;英格蘭中場蘭帕德和捷克國門將切爾西也對這款皮球贊口不絕。
這款足球設計自然傾注了贊助商大量心血,同樣也寄託了東道主無限的希望:專用球被命名為為「Jabulani」,即祖魯語「普天同慶」。祖魯語作為南非11種官方語言之一,將近有30%的人口在使用,也成為了非洲最通用的語言。在足球上面有11中顏色,既代表著南非11個部落和語言,也代表著各隊在場上奮戰的11位將士。
![]() |
Telstar電視之星 |
在1970年,當國際足球聯盟(FIFA)首次委任adidas為墨西哥的世界盃足球賽提供正式比賽用球Telstar時(Telstar之名來自於「電視之星」,1970年墨西哥世界盃足球賽是第一場透過衛星在電視上現場播送的世界盃),adidas公司變成世界的足球領導品牌adidas於1963年開始開發高性能的比賽用球,當時大部份的球都為褐色且笨重,踢起來很費力。
巴西隊在1970年贏得世界盃三連霸,獲得永久保存「雷米特盃」,也是目前唯一獲得這項殊榮的國家。但是1983年時,巴西的這座獎盃被偷走了,巴西足球協會只得以複製品再做一個獎盃保存。
巴西獲得雷米特盃之後,國際足球總會在1974年公開徵求新的雷米特盃設計圖案,新的雷米特盃由義大利雕刻家施維奧·加辛尼加(Silvio Gazazniga)脫穎而出,也就是今天的大力神盃。
由18K金製作而成,大力神盃高36厘米,重量4.97公斤,造型為兩個大力士雙手高舉地球,獎盃含義為象徵從地面上升的螺旋線型支撐著地球,表現出勝利者在勝利時刻的激情。這也就是目前我們所看到的雷米特盃。
自1974年起,獲得三屆冠軍的國家隊可以獲得一尊大力神盃的複製品,但是原件不會被任何國家隊永久擁有,乃歸國際足總所有。大力神盃的底座上共可刻下1974年至2038年17屆世界盃冠軍的國家名稱,換句話說在2038年的世界盃完結之後,大力神盃將會退役,由新一代的獎盃取代。
除了頒發冠軍球隊雷米特盃之外,每屆比賽進球數最多的球員,頒給「金靴獎」( Golden Shoe Prize ),第2多的「銀靴獎」,第3的「銅靴獎」。
1982年開始,由世界盃贊助廠商提供的,經由參加世界盃決賽各隊總教練投票選出最優秀球員,頒發「金球獎」( Golden Ball Prize ),得票數次高的兩位頒給「銀球獎」、「銅球獎」。
1978年開始,則有另一個獎稱為「公平競爭獎」( Fair Play Prize ),評價各隊在世界盃決賽期間的整體運動風度和表現。過去都只頒給單一隊伍,但是1998年世界盃頒給法國和英格蘭兩隊。
足球起源
經各方專家鑒定和國際足協認可,一致確認足球的最早起源地是來自中國,認為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現今足球運動的雛形,據記載可追溯至公元前2679年,即所謂「黃帝時代」。蹴鞠的「蹴」是代表射的意思,今日韓語及早期日語仍稱足球為蹴球;而「鞠」是則代表球,當時作為軍事訓練項目之一,其後經過改良後令蹴鞠慢慢普及。
現時足球運動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之一。現代足球運動於19世紀中期誕生於英國,最早的職業聯賽也在同地開始。此後,足球運動在全球廣泛傳播,目前,歐洲與南美洲被公認為足球水平最高的兩大洲。其中巴西是世界足球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歐洲的足球聯賽也被認為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足球聯賽。